这栋建筑由李兆基本人亲自参与设计,亦如设计者本人一样务实而低调,却又不乏锋芒。
人们习惯称李兆基为“四叔”,但是更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这位从顺德走出来的生意人,他身上藏着太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商业操作。
直到经济下行如约而至:1965年楼市出现寒冬,银行开始出现挤兑危机,地产开发商个个为投资兴建的楼盘不能收回资金而殚精竭虑。
李兆基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把房子拆开一层一层卖,买家只需付一成首付,剩下的钱可以分十年慢慢还。
更令人击节称道的是,李兆基还发明了香港最早的“楼花”制度,买房者可以先交钱锁定期房,开发商用这笔钱去盖楼。
而到了1981年,经济上行,香港股市一片繁荣,地产商们像撒钱似的圈地盖楼。
李兆基却反其道而行之,把公司90%资产装进上市公司套现,坐拥真金白银,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在家数钞票。
2019年他把旗下商场打包成REITs上市,相当于把实体商铺变成股票推向市场。
在香港暴乱期间,几乎所有实体店收租生意都受影响,只有恒基兆业的商场租金照收,股东分红一分不少。
他的团队翻出三十年前的规划图,发现这地块下面藏着一条废弃隧道,改造后能多出三层停车场。
更夸张的是2014年油价暴跌,全球能源公司都在甩卖资产,李兆基却花了38亿美元买下加拿大天然气田。
他提前五年就判断出美国页岩气技术革命迟早会改变能源格局,加拿大靠近亚洲的地理优势会成为香饽饽。
2019年李兆基宣布退休,没按老规矩让长子接班,而是让大儿子李家杰主攻内地市场,二儿子李家诚负责香港市场。
有记者问他是不是分家,他笑着摆手:“内地要和政府打交道,香港得懂本地游戏规则,这俩儿子性格刚好互补。”
“你看这按键磨损最厉害的是哪个?就是收定金的位置,这说明客户最关心什么。”
当客户在收银机反复确认定金支付金额时,客户会盯着收银员反复核对金额,甚至要求看存根联,说明他们最在意的是钱去哪儿了,定金收得是否透明。
当时香港没有规范的预售制度,客户交钱后若反悔,开发商常以各种理由克扣押金。
李兆基注意到这个细节,首创无理由退定金制度,允许客户在签约后7天内无条件退款。
值得注意的还有收银机旁边常年备着的三支不同颜色的笔,分别用于签署定金收据、合同附件和付款凭证。
客户这种对书面承诺的执执念,让李兆基意识到地产交易的本质其实是用法律条文建立信任。
这个磨损的收银机后来被做成雕塑放在恒基兆业总部大厅,旁边刻着李兆基手写的话:
这种对资金安全感的极致重视,让恒基兆业在1960年代银行信任危机中逆势崛起。
有次讨论深圳前海项目,年轻高管提议买块地,李兆基当场打开电脑:“系统显示这里未来人流密度不够,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再等等。”
在北京见过李兆基的人都知道,老爷子吃饭只点宫保鸡丁,而且要餐厅提前半小时做,因为他不习惯用公筷。
有一位分析师抱怨看不懂,李兆基直言:“数字不会说谎,包装再漂亮也没用。”
别人助学一般都是捐教学楼捐设备,他却建了所“杏林医学院”,并且还要求每个毕业生必须到贫困山区服务三年。
有次去贵州义诊,李兆基发现很多村民不敢用CT机,他当场让工程师开发方言语音操作系统,现在大妈们用粤语喊“拍个片”就能做检查。
就这样,李兆基成为了香港地产界的“反套路”祖师爷,他的很多商业思维被同行延续至今,现代人依然在用“拆分单元卖房”、“先租后买”、“共享产权”应对高房价。
2020年疫情初期,香港楼市冰封,恒基兆业悄悄买下三块郊区的核心地皮,因为他们算准了“居家办公”会催生郊区住宅需求。
此外,当你去到香港中环,如果有幸路过恒基兆业总部写字楼,你还能看到几个保安在研究股票行情。
或许,这种把整个生态都拿来作为生意伙伴的格局,才是李兆基真正的底层商业逻辑。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